吃了寒露饭,不见单衣汉,寒露到冬日近
2024/12/6 来源:不详#寒露#
文
读书君
每年10月8日或9日,视太阳运行到黄经度时为寒露。
寒露,是秋季中的第5个节气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。寒露到了,此时已经进入到了深秋时节,气温开始逐渐下降,并由原来的凉快向寒冷转变。
(注:秋季,即从立秋至立冬前,一共有六个节气,包括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。)
“寒露”,一个“寒”字,早已点明了气温的冰冷寒意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
意思就是说寒露的气温下降,变得寒冷,地面的晨露,因为气温过低都快要凝结了。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,最能直观地发现这种变化。
深秋时节,早晚温差大,雾气重,早上的田间地头,或是乡间小道,都被雾气笼罩着,草木灌丛间,挂满了晨露水珠,轻轻触碰,还能感受到其冰冷的温度。
为此,老话又说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,到了寒露这个节气,天气已经寒冷了,要注意手足保暖,不能再光着脚丫子到处跑,尤其是体质比较弱的老人和小孩。否则,可能就是一顿遭罪了。
寒露节气,唐代诗人李郢早起赶路,可是也不由得感慨:“草色多寒露,虫声似故乡。清秋无限恨,残菊过重阳。”
深秋时节,已经没有了蝉声和虫鸣,能听到的大概只有南飞的大雁候鸟声以及漫山遍野的菊花。目之所及,一片清秋之景,行之所及,草色尽是沾满了寒露。
01寒露有“三候”
寒露到了,已经是深秋节令,这时候露水多了,气温低了,故称寒露。
古时将寒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宾,二候雀人大水为蛤,三候菊有黄华。”
何以理解呢?
一候:到了寒露节气,预示着冬天已经不远了,大雁已经南飞,前往更温暖的地方过冬。正如俗话说得好,“大雁不过九月九,小燕不过三月三”,大雁在农历九月九之前都往南飞走了,而燕子在农历三月三之前会飞回来。
二候:而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,变寒,人们很难再看到雀鸟的影子,此时海边出现了许多蛤蜊,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。在过去那个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的年代,古人的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,认为海边的蛤都是雀鸟幻化而来。
当然,在其中的古代文学著作中,也能看到这样的描写,比如晋人干宝在其志怪小说《搜神记》里亦曰:“百年之雀,入海为蛤”,这里表达的也同样是这个意思,即鸟雀入水幻化为蛤。
三候:寒露节气,恰是菊花遍地开的季节,此时人间已被调成了深黄、暗红色调,漫山遍野的菊花、红彤彤的枫叶,每一抹艳丽夺目的色彩,编织成了最迷人的秋色山河。
02“吃了寒露饭,不见单衣汉”,寒露节气有哪些习俗?
寒生露凝,故称“寒露”,寒露至,天气也开始由初秋的微凉转为深秋的沁寒。民间俗话常说“吃了寒露饭,单衣汉见”,意思是吃了寒露饭,穿薄衣裳的人就变少了,而穿厚衣棉袄渐渐多了起来。
①吃芝麻的养生习俗
根据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养生理论,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,多吃一些润肺益胃的食物,避免过度熬夜,过度运动。尤其是对现代人来说,更是如此。如今很多人都有熬夜的习惯,饮食不规律,身体亚健康。寒露前后,已是深秋节气,天气开始转凉,变冷,更需要注重调整身体,提高免疫力,以免疾病入侵。
寒露节气,民间有吃芝麻的养生习俗。
在《神农本草经》和《本草纲目》等医药学专著中,芝麻有食疗的功效作用,可以补肝肾,软化血管,益精血,抗衰老,改善、维护皮肤弹性等,其价值比较高,尤为适合身体虚弱,贫血、便秘的人食用。
②踏秋赏菊吃螃蟹
农谚云:“过了寒露,秋粮入库。寒露至霜降,种麦莫商量。寒露时节天渐寒,农夫天天不停闲。”
寒露节气,秋收和秋播都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期,粮食等农作物都等着收割。
在丰收的节气里,自然少不了吃喝玩乐庆祝。秋天秋高气爽,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。诗人孟浩然在《过故人庄》就曾写道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,在秋高气爽的宜人季节里,约上三五好友,一起饮酒赏菊,把酒言欢,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。
寒露深秋时令,天气转凉,秋意渐浓,气白云蓝天,香樟红叶,菊花遍野,果子成熟,恰是踏秋登高望远的好季节。
在我国,寒露时节,很多地方都有赏枫叶的习俗,古诗中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说的正是这个节气。
此外,除了踏秋赏菊,民间还有吃螃蟹的习俗。中秋吃螃蟹是中国文化传统,不过,严格来说,中秋的螃蟹还不是最肥美的时候,而是在中秋之后的一段时间,大概是寒露前后,虾蟹繁多,雌蟹卵满、黄膏丰腴,是最肥美的时候。
都说十月的螃蟹肥美,母蟹满黄,而到了十一月,公蟹又将成为餐桌上的珍馐美味。寒露正处于深秋节令,此时的螃蟹肉质细嫩,味道纯正,为此便有了寒露吃螃蟹的节气习俗。
03秋季养生习俗
到了寒露节气,冷空气开始时常南下,其昼夜温差较大,而且秋燥寒凉明显,此时南方地区秋意渐浓,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冬天都呈现出一片冬日的景象。寒露到了,气候逐渐由热转寒,此时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人体的阴阳的代谢,也逐渐向阳消阴长过渡。
寒露时节,阳气敛降,这时秋季养生,不仅需要注重饮食健康,还需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