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水情浓,菊花茶香,快来恰碗茶当

2022/4/21 来源:不详

  俗话说: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自古以来修水人喜欢茶,家家户户种茶,制茶,天天饮茶。遇客先敬一碗茶,俗云“客至主人欢”,“坐下当,戏下当,吃碗茶当”。

  修水虽然盛产茶叶,宁红、双井久负盛名,驰名中外,但修水人却很少喝仅这种茶,他们喝的是一种不以茶叶为主料甚至可以没有茶叶的茶——菊花茶,远方的修水游子则称之为“家乡茶”,修水菊花茶又称“修水相料茶”,是江西省修水县地方特色小吃。郑板桥曾有联曰:“白菜青盐精米饭,瓦壶天水菊花茶。”足见此茶不同凡响。

  简介:

  菊花茶主要特点是以修水本地腌制的盐菊花为主料,配以茶叶、芝麻、黄豆、萝卜干、柑桔皮、生姜、川芎、花生等佐料,冲泡成既可饮,又可吃的什锦茶。可以根据各地的风俗、客人的口味加减,唯独一样不得减的,那就是菊花,所以菊花茶就成为了修水茶的代称。此茶在修水家家必备,为待人接客之佳品。家乡还有女人“三件宝”之说,即:芝麻菊花茶、家鸡和女婿。从字面上看,它们三者似乎没有内在联系,但它把芝麻菊花茶列入当地女人三件宝之一,由此可见,芝麻菊花茶在当地女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。

  主料:

  菊花。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不问客何方,进门茶一碗。菊花是用盐腌保鲜的,所以无论什么季节修水茶里的菊花都是清香新鲜的。具体做法是摘除鲜菊花的花蒂,再将其洗尽凉干,用盐腌制。菊花的腌制十分关键,它是家乡茶中的主要茶料之一。

  配料:

  该茶配以茶叶、芝麻、黄豆、炒米、萝卜、柑桔皮、生姜、川芎、花生、花椒等佐料,生姜、萝卜必须晒干,后将生姜、萝卜、橘皮细垛成丁,用盐腌制,以便贮存。黄豆、花生、芝麻、米粒、花椒需炒得喷香。

  菊花茶具体泡制的步骤:

  第一步放茶叶

  第二步放黄豆、芝麻、花生等

  第三步放菊花(这种菊花是用盐腌好的)

  第四步冲开水

  哦,一碗香喷喷的茶就泡好了!所以修水菊花茶其冲泡方法简易,放茶料入杯冲入开水即可,需注意的是不能加盖,也无不时加水之说,以保持修水菊花茶的原汁原味。吃茶要趁热,此时黄豆、花生、芝麻尚干燥浮在水面,可随口吃下,满口芳香。一会儿茶料沉入杯底,需晃动碗标,将水和茶料一并吃下。

  特点:

  “上不见水,下不见底”是家乡芝麻菊花茶的一大特点。何为“上不见水,下不见底”呢?冲茶前,先将少量几根茶叶、腌制好的菊花放入茶杯中,当沸水冲泡时,茶叶菊花立刻会浮了上来,再在茶杯中放入芝麻、花生米、黄豆、花椒等茶料,茶杯已完全由茶料所覆盖,客人见到的只是芝麻黄豆。三五分钟后,花生、黄豆、茶叶慢慢地沉入杯底,自然就出现“下不见底”的情形了,家乡人对这种茶的形容已不知有多少年了。在家乡也有人这样概括芝麻菊花茶的特点:“芝麻盖面,菊花跑边,豆子沉底,淡淡盐味,细茶两根”。

  若用玻璃杯冲泡之,层次更见分明,芝麻、黄豆、花生、炒米、花椒悬浮在上,生姜、萝卜、茶叶、橘皮静沉水底,其中菊瓣如云,或升或沉,移趣自然。茶香袅袅,芽尖剔透,白菊晶莹,观之赏心悦目,啜之齿颊留香,令人心旷神怡,飘然若仙。

  功效:

  修水菊花茶可提神醒脑,清心明目,去郁下气,助阴润肺,温中补气,化痰止咳,澄血祛风,去湿防寒,清热解毒,具有补充盐分,消除疲乏,解渴充饥等功效。修水菊花茶所用茶料均出自本土,有的直接取自野生,如菊花、川芎、黄连芽等,备料方便,加工简单,经济实惠。修水家家必备,为待人接客之佳品。

  美丽传说:

  旧时,民间青年男女有以“送茶”相亲的习俗。相亲是婚姻第一道程序,俗称“看大姑”。相亲之日,男方4—10人至女方家,女方奉上一盘待客茶。此时,男女双方见面,男方不同意,可以告辞,女方不中意,则不传第二次定情茶双方中意,女方在传定情茶时,男方放礼金于茶盘内,称“压茶盘”,女方则设午宴招待男方来宾,婚事便算初定。

  诗情画意:

  菊花茶里充满了诗情画意。修水乡贤黄山谷对菊花有着无限的深情,“秋风两度身为客,己见重阳未到家,村酒不堪供节事,只将青眼看黄花”,这是他离乡二年后对家乡菊花的思念。“谁将陶令昔黄花,幻作酴糜白玉香,小草真诚有风味,东园添我老生涯”。这是他寓情于菊花的寄托。

  菊花真可以说是相思物,是寓情诗,是人格的象征,是美味的佳品,又是延年益寿的延年茶。喝菊花茶是修水乡土文化的精华,是领会修水人淳朴热情不可或缺之物,是来修水的各位朋友们不可错过的一杯乡情茶!

  特别鸣谢:修水县摄影协会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zz/37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  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